9月23日,第四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在感受農業提質增效、農民豐收喜悅的同時,更宜業宜居的廣州鄉村也展現在人們面前。
加強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整治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通過讓鄉村更好對接城市,讓城市更好融入大自然,廣州的農村正在成為充滿希望的田野,鄉村振興的時代畫卷已壯麗展開。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助推農村區域發展打開新格局
廣州黃埔九太路是通往廣東省歷史文化名村蓮塘村的必經之路。曾經,這條路坑洼不平、綠植雜亂,遮掩了兩旁的風光美景。如今經過拓寬改造,九太路煥然一新,不僅路面拓寬、車速提高,而且沿途的古村落、花海、鄉村文旅項目等連點成串,成為展示廣州鄉村振興的“黃埔之窗”。
交通、供水、能源、通訊……城鄉差距大最直觀的是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差距大,這也是村民反映最強烈的民生痛點,也正因此,廣州把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重點向農村傾斜,加強普惠性、兜底性、基礎性民生建設。
以路為媒,打通城鎮與鄉村的經濟基礎發展“血脈”,把深入民心的交通基礎設施“全線貫通”,為富民興業持續發力。在番禺,負責養護的農村公路464.491公里,實現了農村公路路面鋪裝率100%,農村公路列養率100%,177條行政村通公交率100%。在從化,“四好農村路”建設里程達到15.28公里,完成通建制村雙車道改造任務219公里,221個行政村和2751個自然村全部完成村道路面硬化、自然村村內道路硬化。
不僅僅是交通路網建設,供水、信息化、能源使用等領域廣州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都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供水方面,白云區已實現農村地區行政村集中供水覆蓋率100%,正在有序推進110個村供水改造工程,完成供水管道敷設4150公里,管道鋪設完成率90%,完成水表改造6.84萬戶。在通信方面,從化全區建設4G基站2591個,4G網絡覆蓋全區區域;20戶以上自然村光纖覆蓋率100%;增城區實現全區行政村4G網絡全覆蓋,20戶以上自然村光纖網絡全覆蓋、4G網絡普遍覆蓋。
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城鄉功能互補資源統籌配置
為了解決結構性缺編問題,2020年秋季學期開始,花都區在全市率先開展走教工作,以西片教育指導中心所屬學校為試點,對該片區7所學校的8名教師實行走教,每個教師每周分別在兩間學校從事專職的藝術教學工作,改善農村地區學校教育教學條件。
教育、醫療、就業、養老,一個都不能少。據介紹,廣州堅持優先考慮“三農”干部配備、優先滿足“三農”發展要素配置、優先保障“三農”資金投入、優先安排農村公共服務這“四個優先”,在推動實現新階段良好開局中謀劃新篇章,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是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
走進新塘鎮綜合養老服務中心(頤康中心),環境干凈整潔,走廊寬敞明亮,老人居住的房間,配備了獨立衛生間、淋浴室,各種設施、用品一應俱全。新塘鎮綜合養老服務中心(頤康中心)是新塘鎮首家公建民營養老服務機構,也是增城區首個街鎮綜合養老服務中心(頤康中心)示范點,是集機構養老、社區養老(日間照護中心、護理站、長者飯堂)、居家養老(居家養老服務平臺、養老+家政等)功能于一體的養老綜合體。目前,增城區已建成14個頤康中心,1個在建,13個投入運營,轄區內92.31%的頤康中心已投入運營。
2020年10月,廣州市印發《廣州市街鎮綜合養老服務中心(頤康中心)建設提升行動計劃》,推動每個街鎮建設至少1個具備全托、日托、上門服務等功能的街鎮綜合養老服務中心(頤康中心)。白云區將在年內每個鎮建成1個具備全托、日托、上門服務、對下指導、統籌調配資源等綜合功能的綜合養老服務中心(頤康中心),著力提升鎮、村級衛生健康服務能力,升級完善區屬公立醫院—鎮衛生院—村衛生站(中心衛生站)三級診療體系。
振興鄉村,提升基本公共服務,不能就鄉村論鄉村,必須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白云區加快推動鐘落潭鎮城鄉融合發展省級試點工作,至2023年,實現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基本建立、城鄉間人才、土地、資金等要素自由流動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和基礎設施一體化水平穩步提高、城鄉治理體系不斷健全,試點任務取得階段性成果,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優化人居環境
讓鄉村“有面子也有里子”
“這還是我認識的鄧山村嗎?”前些日子,兩年多時間未到增城區小樓鎮鄧山村的何先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2019年以來,鄧山村的基礎設施得到全面提升,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不少村民的家庭收入實現了翻番。鄧山村也從以前年輕人都想“逃離”的山村變成了如今的“網紅村”,不少在外工作的村民要回到鄧山村居住、發展。
鄧山村的變化,就是廣州著力建設美麗鄉村的縮影。曾幾何時,農村發展呈現“有新房無新村,有新村沒新貌”。如今,保留村莊鄉土風貌,讓鄉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成為廣州鄉村建設的追求。“樹繞村莊,水滿陂塘;倚東風,豪興徜徉;小園幾許,收盡春光。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如此美景,并不只在“詩”和“遠方”中,就在每一位廣州人的身邊。
廣州制定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全面鞏固整治成果,打好村莊清潔春季、夏季戰役,深入開展農村“三大革命”查漏補缺和整治提升。作為廣州唯一的島區,海珠區發揮生態優勢建設宜居宜業城區。開展村社環境衛生整治,全面提升人居環境質量。以打造現代特色農業公園為載體,把現代都市美麗田園與城市宜居環境有機結合,“廣東海珠高畦深溝傳統農業系統”(海珠濕地)已成功通過省、市審核,并列入第六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候選項目名單。
番禺的十公里休閑碧道,數十個熱帶水果采摘園,十多個園林綠植培育基地,分列聯島路兩邊,四季鳥語花香,樹木蔥蘢,車行期間,猶如進入綠色氧吧。廣州持續提升鄉村風貌,印發鄉村風貌提升實施方案,制定負面清單和工作指引,優化農房設計圖集,推動形成鄉村風貌一區一品牌。創新開展“鄉村建筑工匠”制度,有效推動以“管工匠”實現“管農村建房”。今年上半年,累計建成“四小園”10395個,新建17公里鄉野型碧道,全市86.5%的行政村可達到省定美麗宜居村標準,建成161個省定特色精品村。
(記者 高鶴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