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9月初全市小學、幼兒園的開學、開班,承擔著孫輩們上下學接送、準備三餐任務的老年人又開始忙碌起來。在這個群體中,有一部分是為了支持兒女事業像“候鳥”一樣離開家鄉,專程“漂”到杭城照料兒孫輩的老年人,他們被稱“杭漂族”。
據《杭州老齡事業公報》數據,2019年,杭州常住人口中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為206.2萬,減去上一年公布的174.44萬在籍老年人。大致估算外來老齡人口達到30萬,占全部外來人口的12%左右。這個數據還在持續增長之中。
“放不下的兒女,回不去的故鄉”,身體和心靈處于“雙重漂泊”的隨遷老人構成當今老齡化中國一幅具有代表性的圖景。他們承受著可能比年輕人更大生活壓力,要克服更多的困難。
近日,本報聯合杭州樂活公益服務中心對“杭漂”老人的現狀、困境、需求等發放了400份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342份。結合本報記者對“杭漂”老人的實地體察、深度訪談,一起來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態,傾聽他們的心聲。
342位“杭漂”老人的342種生活
“兒孫輩”幾乎是所有人的重心
接受本次問卷調查的“杭漂”老人中,年齡最大的調查對象92歲,年齡最小的50歲。342位“杭漂”老人中,來杭幫子女照顧孫輩的占比50.58%,來杭養老占比15.79%,照顧子女生活和打工分別占比13.45%和12.28%。
隨著杭州城市發展建設的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新杭州人來到杭州工作和生活,隨之而來的還有幫忙照顧子女和孫輩的老人們。
以蔣村街道西溪里社區為例,“目前社區外地來杭的老人大約3600人,約占社區總人口18%,絕大部分都是來幫子女照顧孫輩的。從歷年社區走訪登記情況來看,這個數據正逐年上升。”社區黨總支書記包治芳告訴記者。
據本報調查顯示,64.62%的老人在杭居住年數超過8年,2年-5年和5年-8年均占比14.04%,2年以下占比7.31%。
“我孫子今年10歲,上小學二年級,從他一出生我就來杭照顧他,基本上沒有回過老家。”今年65歲的黃姿穎來自山西,她告訴記者,小區里有許多像她一樣的‘杭漂’老人,都是孫輩一兩歲時過來幫忙帶,有些一直照顧到上初中。
記者實地調查了解到,有許多像黃姿穎一樣的“杭漂”老人,雖已來杭多年,但由于語言和生活習慣的差異,加上遠離親戚朋友等原因,他們面對著許多困難,始終無法適應新的生活環境。本次問卷調查也顯示,37.72%的老人覺得在杭生活成本高、經濟壓力大,31.58%的老人有缺乏朋友和社交困難的困擾,19.88%的“杭漂”老人面臨著照顧子女、孫輩壓力大的困境,14.04%對目前的“杭漂”環境不適應,2.92%的老人覺得和子女、孫輩相處不融洽,甚至有焦慮、失眠等情況。
語言不通、文化差異、朋友缺失、活動范圍小……“杭漂”老人們雖面臨著許多問題,但杭州靚麗的生態環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讓他們愛上了這座包容、熱情的文明城市。據問卷統計分析,74.85%的老人們對目前的生活狀況很滿意,想回老家的老人僅僅占比7.89%。
夫妻分離,異地醫保,社交困難……
“杭漂”老人更需要精神贍養
每天6點起床做好早飯,7點從菜場回來后再送孫子去幼兒園,下午在家打掃衛生準備晚飯,16點準時去接孫子放學……這就是葛小群每天的生活。
3年前葛小群為照顧孫輩從老家湖南來到杭州。原本想和老伴一起來杭,但兒子在杭州居住的房子不大,容納不下那么多人,商量后決定葛小群一人來到杭州,老伴留守在老家。
老伴身體不太好,擔心其身體的葛小群每天視頻提醒他吃藥。有時她看到老伴一個人一碗白飯就著榨菜咸菜吃,也只能干著急,心疼他不為身體著想。
“都說老來伴,現在變成了‘老來離’。離孫子小學畢業還有六七年,再次和老伴一起生活估計我們都到古稀之年,怕是連吵架都吵不動了。”葛小群笑著說道,但這笑容里帶著些苦澀。
三代同堂按理說應該是其樂融融,但記者調查發現并非如此,不少老年人和老伴長年分居兩地,無人傾訴的痛苦與陌生孤寂的異地環境,讓他們身心俱疲。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老年三科主任陳梅芳介紹,分居兩地的老年人因為身處異地,情感無法輸出,不能直面交流溝通,很容易遇到一些不利于他們身心健康和家庭關系的問題。
“老年夫妻相濡以沫幾十年,他們為了家庭和下一代迫不得已兩地分居,作為子女應該給他們更多的尊重和善待。老人幫忙照顧孫輩并不是他們的義務,應充分尊重老人的意愿,盡可能還給他們一個自由的晚年。”陳梅芳建議,子女在做好老人“物質贍養”的同時,更要重視“精神贍養”,多留意他們的情緒變化,傾聽他們的訴求需求。
在異地生活,除了身體和心理上的不適應,“就醫難”“就醫貴”仍是他們當下面臨的一大問題。本報的“杭漂”老人熱線電話就收到了一位讀者的來電:自己在老家退休,為照顧孫輩跟隨子女來到杭州居住。因為醫保在老家,生病就醫報銷比例較低,后續報銷流程也非常復雜,常常面臨報銷周期長、醫療費用高等問題,即使報銷后也還要花費一筆不小的開支。
除此之外,無法適應節奏快速的城市生活也阻礙了他們融入新環境的進程。兩年前從老家金華來到杭州幫忙帶孫輩的胡建民,曾是犁地種田的一把好手。但因沒上過學,看不懂路牌,平常在杭州的活動范圍只在小區樓下和經常去的菜市場。早些年勞作落下了舊疾,他還有腰疼腿麻的毛病,快節奏的城市生活讓他時常感覺自己“老了不中用”。
主動給自己“找樂子”
才能適應新環境融入新生活
“老來漂”雖然面臨生活方式改變、朋友社交缺乏、經濟壓力增加、代際關系摩擦等諸多問題,但問卷調查顯示,超過七成的對象表示,對目前在杭州生活是滿意的。
今年60歲的劉惠惠來自河南,熱心開朗的她不僅加入了小區合唱隊,還是社區特聘調解員。“我來杭州7年了,這里早已成為了我第二個‘家’。杭州很美,我最喜歡和姐妹們一起游西湖拍照。”
克服問題,外在條件改善是助力,關鍵還要從自身出發。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老年精神科大科主任陳斌華建議,“老漂族”首先要找到自我,不要把所有關注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其次,放平心態,子女已經長大成人,多溝通、多理解下一代的生活方式,學著接受新事物和新觀念。此外,很重要的一點是,主動培養興趣愛好,更多地走出家門參與興趣活動,建立起新的社交圈子。
今年65歲的張貴嬌,原是一名小學老師。一退休,她便從武漢“漂”來杭州,從教師變身為帶娃保姆。“我一度非常空虛和焦慮,整天悶在家,找不到生活的樂趣。”她說,當了解社區有個“幸福書院”,不少從外地來的老人會去參加活動,她覺得自己應當嘗試做出改變,發掘新的人生價值。
垃圾分類、五水共治、平安巡防等書院組織的志愿服務活動,張貴嬌積極參與,她認真的做事風格受到了社團成員的一致好評。文新街道陽光社區“幸福書院”牽頭人之一的賴文建說,肉眼可見她整個人精神狀態變化非常大,變得越來越開朗。
劉惠惠、張貴嬌是積極“老漂族”的一個縮影。通過調整自身心態,他們主動改變,更快適應新生活、新節奏,發現人生新光彩,并由衷說出:“來杭州生活也很不錯!”
政府引導+社會力量支持
讓“杭漂”老人快樂起來
“大姐,你也是余姚人啊,太巧了,我們好好聊聊。”前幾日,在上城區四季青街道錢運社區開展的關愛“杭漂”老人項目活動上,兩位60多歲的阿姨互相結識,因為是老鄉且來杭定居的原因相似,她們一見面便打開了話匣子,還相約以后一起參加社區活動。
如何讓“老漂族”們真正快樂起來?除了需要家庭支持,也少不了政府的引導和社會力量的支持。今年,市民政局將“杭漂”老人納入重點服務對象之一,設立了關愛“杭漂”老人公益創投項目。本報杭州樂活公益服務中心(以下簡稱“樂活公益”)作為項目的承接方,從7月起已進社區開展健康講座、手工課程、文化之旅、文藝演出等10余場主題及團組活動,豐富“老漂族”的日常生活;還開通了幫辦熱線,幫助他們化解生活中遇到的困境。
就在剛過去的中秋佳節,為了讓在杭“漂泊”的老人也能感受到團圓節的溫馨,樂活公益三城區、五社區聯動,開展做月餅、畫團扇、看越劇等各種形式的中秋主題活動,鼓勵他們走出家門,參與社會交往,構建新朋友圈,體會到在這座城市的融入感與獲得感。
同時,記者了解到,街道社區也積極站出來,開展活動、提供服務,滿足“杭漂”老人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以西湖區文新街道為例,該街道陽光社區在2018年6月成立“老漂”臨時黨支部,讓身處異鄉的老黨員們有地方學習交流和發揮余熱;翠苑街道保亭社區從兩年前就開始為“老漂”群體專門組織學說杭州話、參訪王星記扇廠、家鄉菜大PK等活動,加速本地和“杭漂”老人之間的互動和融合;今年建成的三墩鎮“幸福薈”民生服務體內,專設有“老漂工作室”,傾聽他們的心事,解決他們的煩惱;祥符街道以陽光老人家在陣地,通過便民服務和老年電大課程,增強“老漂族”的社區認同感。
市級層面上,杭州也實施多項舉措,使“杭漂”老人體會到生活在“宜居天堂”的幸福感。比如,外地老年人前來觀光旅游、探親,只要持有優待證或身份證及其他合法身份證明的證件,都能享受與本地老年人同等的優惠待遇。
社會學專家建議多管齊下
為“老漂族”織密社會支持網絡
近日,《光明日報》刊文:《能否善待“老漂族”是出給城市的一道考題》。文中指出,隨著老齡化和城鎮化的繼續推進,像重視“留守兒童”一樣,善待城市“老漂族”,已是刻不容緩。目前,多數城市出臺的針對外來人口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規定中,一般只強調對隨遷子女的公共服務保障,卻鮮見對隨遷老人的配套安排。
據了解,“老漂族”話題在十多年前就已出現。有關善待“老漂族”,完善對“老漂族”公共服務保障的呼吁和建議也已持續多年。近些年,隨著醫保異地結算等改革的推進,總的看來,“老漂族”能夠享受到所在地一定程度的養老服務與養老保障。但是,這一群體規模持續擴大,對相關領域公共服務的改善進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對此,浙江省社會學會會長、浙江省社科院社會學教授楊建華指出,讓“老漂族”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學、老有所樂,不僅是個體幸福感的問題,更事關一個家庭的穩定,影響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如何進一步解決橫亙在城鄉戶籍間的壁壘,持續推動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均等化,切實讓代際支持型隨遷老人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務、就醫養老等方面的普惠政策,避免因經濟、身體方面的原因造成家庭照料供給不足等,都是急需探索和實踐的課題。
完善“老漂族”社會保障制度,拓寬福利覆蓋面,增強制度支持是一方面,提升嬰幼兒照護服務同樣關鍵。開放三孩政策實施后,年事更高的老漂族們可能要面臨又一輪的帶娃重任。
“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今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提出實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楊建華表示,進一步改善嬰幼兒照護服務供給,發展質量有保障的托育服務機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減輕隨遷老人撫育幼兒的壓力。
我心安處是故鄉。心安,既是內安其心,也是外安其身。通過多方助力、多管齊下,希望“老漂族”能更快地融入“第二故鄉”,找到“家”的感覺。
(記者 葉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