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當召是怎樣的景點?
五當召,蒙古語“五當”意為“柳樹”;原名巴達嘎爾召,藏語“巴達嘎爾”意為“白蓮花”,“召”為“廟宇”之意。始建于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年—1722),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重修,賜漢名廣覺寺。第一世活佛羅布桑加拉措以西藏扎什倫布寺為藍本興建,經過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光緒年間的多次擴建,逐步擴大至今日規模。因建在五當溝的一座叫做敖包山的山坡上,所以通稱其名為五當召。五當召依地勢面南而建。有大小殿宇、經堂、僧舍2500余間,占地300多畝,分布在1.5公里長的山坡上。它是一幢層層依山壘砌的白色建筑,群山環繞,為蒼松翠柏掩映,雄渾壯觀。
五當召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石拐區東北約45公里的吉忽倫圖蘇木五當溝內的大青山深處。
五當召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A級旅游景區。它與西藏的布達拉宮、青海的塔爾寺和甘肅的拉卜楞寺齊名,是中國藏傳佛教的四大名寺之一和內蒙古自治區最大藏傳佛教寺院。
五當召有哪些主要建筑?
蘇古沁殿
古沁獨貢(殿),是五當召內最大的建筑物,位于寺院最前部,高三層,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一樓前大廳是經堂,有八十根方柱上部雕刻和彩繪著各式花紋圖案,外裹云龍圖案的栽絨地毯。地上排列著數十排坐榻,上鋪藏式地毯。四壁滿繪釋迦牟尼佛傳故事和各種護法神像。頂部掛著各色幡幔,殿內莊嚴肅穆、富麗堂皇。全殿可容納千余喇嘛在這里誦經。凡屬全召性的集會都在此舉行。每天的早經——滿迦經,各殿喇嘛都來此誦讀,經堂內正面的座椅是活佛出經的席位,左右是高層喇嘛的座位。下邊地毯木榻是喇嘛誦經的座席。后廳為藏經閣,供奉著各種佛像、唐卡、曼陀羅壇城,二樓回廊處繪有“九大佛寺建筑”鳥瞰壁畫極為珍貴。
卻依拉殿
卻依拉殿位于蘇古沁殿西側,始建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此殿為專門研究佛教哲學學部,是本召僧人最多的學部。殿內供奉著五當召最大的銅制彌勒佛,高達十米,為黃銅分鑄焊接制成。彌勒頭戴五葉寶冠,裝飾華麗,端坐于須彌寶座上,手作說法印。木雕、彩繪的背光雕刻著卷草、火焰紋飾、頗為精美。形象端莊嚴肅,造型敦厚慈祥,彌勒佛是藏傳佛教未來佛,藏語稱“強巴”、蒙古語稱“麥達里”。前邊供奉著八大藥王佛、宗喀巴等銅像。
洞闊爾殿
洞闊爾獨貢是五當召最早的殿堂,建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前經堂后佛殿高三層。黃色的外墻標志著其顯貴地位。高居于全寺之中,其他建筑均以此殿為中心,乾隆皇帝于1756年賜名“廣覺寺”,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雕刻的牌匾懸掛在殿門正中門楣上。這里是學習佛教時輪數學部,講授天文、歷法、數學、占卜、推算藏歷日期。殿內前后廳繪滿壁畫、裝飾考究,殿前廣場系講經、辯經的場所,即學術升級的考場。
當圪希德殿
當圪希德殿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俗稱“訓服殿”,是五當召的護法神殿,也稱金剛殿。是座兩層殿堂,緊靠洞闊爾殿建造。據說此殿是鄂爾多斯部準格爾臺吉之妻資助建造的。殿內供奉著大威德金剛、怖畏金剛、勝樂金剛、吉祥天母等九尊彩塑護法神,面目猙獰可畏、多頭多臂、手拿各種法器,頸掛人頭項鏈腳踩妖魔,威武彪悍,看后令人毛骨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