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博士鄭金洲在《走向校本》中這樣解釋:所謂校本,一是為了學校,二是在學校中,三是基于學校。而對于江蘇省徐州市玉潭實驗學校來說,它的校本教材除了具備這3點,還將學生的精品之作放入了教材。翻開教材,被選中作品的學生看到的是贊賞和鼓勵,學習教材的學生看到的是借鑒和鞭策。這樣的校本教材,顯然已遠遠超過展示學校特色教學成果的意義。
讓文化成為兒童生長的甘泉
學生的作品何以走進校本教材?這源自玉潭實驗學校的學校文化——琢玉文化。這所始建于1950年的學校,坐落在素有“東方金字塔”之稱的國家5A級景區龜山漢墓西側,南鄰徐州博物館,植根漢文化的沃土,自創建之日起,便秉承“琢璞成玉”的教育哲學,以豐富多彩的“琢玉”校本課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以學教共生的“琢磨·洗潤”教師文化呵護兒童健康成長,致力于“讓每個兒童成為行走的美玉”。如今,玉潭實驗學校已成為徐州市鼓樓區重點發展學校,先后被評為江蘇省教科研基地、徐州市融合教育示范校、徐州市珠心算實驗學校、徐州市師德建設先進集體。
走進溫潤如玉的玉潭實驗校園,中華玉文化隨處可見:有琢玉石塑、玉潤德馨墻、玉汝長廊、礪德體驗坊、文心篆刻室、玉成體驗館……學校將“琢玉”教育理念形象化地根植于物態景觀中,打造出一張集兒童性、教育性、藝術性和互動性于一體的文化名片。
讓課程成為兒童馳騁的跑道
除了校園環境這張名片,玉潭實驗學校的王牌名片當數豐富多彩的“琢玉”校本課程。該課程是學校在國家課程基礎上,基于“琢璞成玉”辦學理念和“以玉潤德、人人成玉”課程理念,由全體教師共同研發的。
為有效提升學生德、智、體、美、勞綜合素養,“琢玉”校本課程在不斷琢磨洗潤中提煉出“崇德、善智、健體、尚美、藝勞”五大系列,拓展為40余門課程,圭璧紛呈,碩果累累:
泥塑、攝影、化妝、節氣、種植等課程,教會了學生心靈手巧,培養了學生吃苦耐勞的品質;足球、籃球、跆拳道、太極拳等課程,鍛煉了學生強健體魄,磨礪了學生毅勇精神;數學、快樂英語、樂高、創客、電腦、象棋等課程,開發了學生的智力,提高了學生的成績;漢服漢禮、成長禮儀、茶道等課程,潤養了學生文明守禮,涵育了學生溫文爾雅的氣質。
值得一提的是,玉潭實驗學校給很多小學提供了思政課教學可參考借鑒的范本。在小學階段,思政課是道德與法治課程。于是,學校啟動了省級項目“琢璞成玉: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基地建設”,該項目被鼓樓區教育部門作為“區重點支持項目”重點關注和建設,同時,學校先后與江蘇師范大學、徐州博物館、漢文化景區、龜山漢墓等單位建立了合作關系,帶領學生開展綜合性研究與學習。高校專家、省市教研機構專業人員等共建單位的專業人士、“能人”(專家學者、民間藝人、優秀學生家長)等也已成為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社會師資資源……
基于道德與法治國家課程目標以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發展要求,玉潭實驗學校秉承“琢璞成玉”教育哲學,確定了校本課程目標:培養具備“仁愛、信義、智慧、勇健、雅潔”品質的新時代少年。學校堅持德育為先、“五育并舉”,在開齊開足國家課程的基礎上,還分別開設校本課程和社團活動,以道德與法治課程為主,以學科綜合滲透為輔,打造多元的校本課程和綜合實踐基地平臺,提升學生道德素養,從而實現課程目標。
讓評價成為兒童發展的動力之源
為不斷完善“琢玉”課程教學目標,玉潭實驗學校開啟了“美玉少年”的多元評價體系。學校有意識地將學生的活動性資料收集起來,通過合理的分析,發現學生在學習與發展過程中的優勢與不足,以及在達到目標的過程中付出的努力與進步,并通過學生的反思與改進,激勵其取得更好的成績,以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及教育作用,從各學科分階段、分主題、全方位地記錄學生成長的軌跡。此外,學校還依照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總體要求,結合“玉之五德”內容,制定“美玉少年”爭章實施細則。學期末,依據學生在拓展課程中的表現,頒發“五德”——仁愛、信義、智慧、勇健、雅潔相應獎章。
選擇一所學校,就是選擇一種教育。玉潭實驗學校把每名學生都當作不同的璞玉,接納他們不同的稟賦,通過琢磨文化、琢磨課程、琢磨課堂、琢磨評價,提升學生綜合素養,讓每個學生成為行走的美玉。
(陳亞 李玉梅 單靜)
凡本網注明"來源:高考月報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高考月報,轉載請注明"來源高考月報“。
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高考月報)"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