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工程”全面推進 上市公司展現新面貌
2021-10-11 13:58:26 | 來源:經濟參考報 | 編輯: |
2021-10-11 13:58:26 | 來源:經濟參考報 | 編輯: |
2020年10月9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針對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提出了六個方面17項重點舉措。時隔一年后,在各方努力之下,上市公司質量提升這項“系統工程”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資本市場的整體面貌正在發生積極變化。
多措并舉推動上市公司質量提升
《意見》圍繞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推動上市公司做優做強、健全上市公司退出機制等多方面對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做了具體的部署。過去一年來,圍繞上述方面,監管部門、行業機構和地方做了大量的工作落實上述部署。
去年12月11日,證監會啟動了上市公司治理專項行動,擬用2年時間,通過公司自查、現場檢查、整改提升3個階段,推動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全面提升。本次專項行動聚焦強化公司治理內生動力,健全公司治理制度規則,構建公司治理良好生態。據介紹,目前,專項行動第一階段自查任務已經結束,2020年6月30日前上市的3867家公司均提交了自查報告。這也是近年來第一次對中國上市公司治理狀況的全面摸底。
信息披露是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的核心,信息披露監管是上市公司監管工作的重心。在提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方面,今年2月,證監會發布申請首發上市企業股東信息披露指引,重點約束股權代持、臨近上市前突擊入股、入股價格異常等市場反映集中問題,加快補齊制度短板,進一步強化擬上市企業的披露責任和中介機構的核查責任等。3月,證監會發布修訂后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進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基本要求,完善定期報告制度,細化臨時報告要求,完善信息披露事務管理制度。
在健全上市公司退出機制方面,去年11月2日,《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機制實施方案》審議通過,再次明確強調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機制安排是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重要制度安排。去年12月31日,滬深交易所正式發布退市新規,此次退市制度改革完善面值退市指標,新增市值退市指標,完善財務類退市標準,力求出清殼公司,縮短退市流程,加大市場出清力度,提升退市效率,以期形成上市公司有進有出、優勝劣汰的市場生態。
在提高上市公司及相關主體違法違規成本方面,今年7月,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依法從嚴打擊證券違法活動的意見》,這是資本市場歷史上第一次以中辦、國辦名義聯合印發打擊證券違法活動的專門文件。隨后,中國證監會牽頭成立打擊資本市場違法活動協調工作小組,加大對重大案件的協調力度,完善信息共享機制,推進重要規則制定,協調解決重大問題。
今年7月,證監會通報首批適用新證券法財務造假案件處罰情況,首批適用新證券法懲處財務造假惡性案件已進入事先告知階段或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最高擬處以近4000萬元罰款。近年來,證監會持續加大對財務造假、操縱市場等惡性違法案件的查處力度,堅決落實新證券法各項要求,切實提升資本市場違法違規成本,強化監管執法震懾。數據還顯示,2020年以來,證監會依法從嚴從快從重查辦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等違法行為,共辦理該類案件59起,占辦理信息披露類案件的23%,向公安機關移送相關涉嫌犯罪案件21起。
上市公司展現新面貌
經過各方面努力,一年來,我國資本市場上市公司的整體面貌正在發生積極的變化。在信息披露方面,上市公司的意識得到顯著增強,市場整體信息披露透明度也在不斷提升。以召開業績說明會為例,今年全市場共有3756家上市公司召開業績說明會,占披露年報公司總數的87.41%,與去年相比數量增長超過40%。召開業績說明會的公司當中,約有3688家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出席會議,與投資者直接對話。
與此同時,資本市場的退出機制也更為順暢。Wind統計顯示,2020全年共有31家公司通過各種渠道退出市場,其中16家強制退市,包括6家財務指標退市,9家面值退市,1家規范類退市。2021年以來,兩市先后有22家上市公司退出市場,有80家公司被實施ST。
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陳靂對記者表示,促進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是資本市場的重要任務,也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體現,高質量發展不僅僅是營收、利潤規模的增長,更多的還要注重科技積累和突破,比如從當前科創板上市公司的成色來看,質量也越來越高,越來越聚焦于信息科技等六大主要領域。他認為,接下來,讓更多的中小型科技和創新企業能夠更好地成長是提升上市公司質量的重要內容,通過注冊制等方式幫助提高其企業的融資水平,讓資本市場服務各類企業共成長是一起努力的方向。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能夠有效提升資本市場的可投資性和吸引力。過去一年來,通過退市新規的實施,實現了市場的優勝劣汰,科創板和創業板的試點注冊制,則吸引了更多的新經濟企業登陸資本市場。同時,上市公司質量的提升,也在逐漸改變投資者的投資理念。他認為,未來需要通過制度的不斷完善,吸引更多優質企業上市,淘汰不具有上市條件的企業,進一步發揮市場的優勝劣汰功能,引導投資者更多地把目光投向優質的上市公司。
(記者 吳黎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