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辦學必須持之以恒加強規范化建設
2021-09-30 15:08:49 | 來源:中國教育報 | 編輯: |
2021-09-30 15:08:49 | 來源:中國教育報 | 編輯: |
一段時間以來,中外合作辦學完善政策設計,嚴格準入標準,開展專項評估,改革學歷學位認證,強化退出轉型機制,開展治理團隊專業化培訓,研判輿情、回應關切,因應疫情加大線上教學投入,面向出國留學受阻學生開展自主招生。新發展格局下中外合作辦學高質量發展亮點紛呈、成效初顯,社會認可度和公信力與日俱增。同時,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形勢和疫情,作為合作最為深入、合作程度最高的教育對外交流形式,中外合作辦學面臨新困惑、新問題、新挑戰。在人文交流環境受沖擊的背景下,個別高校對合作辦學前景產生一些擔憂或疑慮;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外籍教師來華延滯,學生到外方合作高校學習受阻,一些線上課程效果欠佳;等等。面對種種新問題和新挑戰,中外合作辦學必須持之以恒加強規范化建設。
加強規范化建設,是中外合作辦學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主動適應嚴峻復雜國際形勢和疫情常態化外部環境,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需要。中外合作辦學利益主體和訴求多元,社會關注度高,民生充滿期盼。發展高質量中外合作辦學,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國際化教育需求,回答好時代命題,成為中外合作辦學長遠發展的核心。現實中,中外合作辦學還存在不規范現象,直接影響其高質量發展。比如,個別地方、高校合理引進、有效利用優質教育資源的意識淡薄,對合作辦學總體布局與發展規劃的統籌不夠,存在盲目性和沖動性;個別辦學單位招生、收費不規范,對引進課程、教材、師資的審核評估機制不健全,管理架構和治理體系不完善;個別合作主體對人才培養與科研合作平臺建設投入不足,缺乏約束。加強規范化建設,對于扭轉現實存在的偏頗和偏差具有現實緊迫性。
加強規范化建設,是中外合作辦學可持續發展的長遠需要。幾十年來,中外合作辦學生命力日益旺盛,競爭力日益強勁,在培養高質量國際化人才、促進高校學科建設、推動教育體制機制創新、參與全球教育治理和教育規則制定、夯實中外人文交流民意基礎等方面作用獨特,地位不可替代。中外合作辦學在教育體系中地位的形成,與其自身發展過程的規范化建設密不可分。發展進程中,從行政審批、登記管理、復核及辦學許可證(項目批準書)啟用、合格評估到開展教育教學、師資引進、科研合作,從建立監管機制、行業自律機制到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強化規范化、法治化建設……“規范”二字逐步成為中外合作辦學法規、規章和一系列規范性文件的關鍵詞和治理實踐的著力點。中外合作辦學規范化建設取得的成就和經驗彌足珍貴,值得珍惜。新的征程上,我們應在已有基礎上把發展高質量中外合作辦學的各項工作納入規范化軌道,著眼于長遠和未來,不斷增強中外合作辦學可持續發展能力。
加強中外合作辦學規范化建設,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黨的建設是加強規范化建設的根本保證,貫穿于規范化建設目標制定、規范化進程推進和規范化效果評價的全過程和各方面。辦學單位應按照黨的建設同步謀劃、黨的組織同步設置、黨的工作同步開展的要求,把黨的建設作為中外合作辦學的必備條件,作為申報、年檢、評估考核、管理監督以及學校年度考核的必查內容,創新黨建質量考核評價方式,確保黨建工作人員到位、機構到位、活動到位,確保社會主義辦學方向。
加強中外合作辦學規范化建設,必須堅持幾個基本原則。中外合作辦學規范化建設的本質要求是法治化、標準化、制度化,是把握和尊重中外合作辦學發展規律。以下基本原則是中外合作辦學發展規律的體現,是對中外合作辦學規范化建設成功經驗的總結,具有普遍意義。
堅持明確政策界限。中外合作辦學由國務院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規范,有明確的政策界限。一段時間以來,教育部門持續在常態化審批、常態化評估和境外學歷學位認證環節推進規范化進程;政策咨詢和理論研究工作者為明確中外合作辦學政策界限奔走鼓呼,助力規范化建設與發展。但由于中外合作辦學專業性、政策性強,涉及面廣,現實中對中外合作辦學政策界限誤解和誤讀的現象仍有發生,不利于中外合作辦學高質量發展,也不利于其他涉外辦學形式高質量發展。根據《條例》及其實施辦法,中外合作辦學是外國教育機構同中國教育機構在中國境內合作舉辦的以中國公民為主要招生對象的教育機構或項目的活動。其中,項目指以不設立教育機構的方式,在學科、專業、課程等方面的合作,機構則可分為具有法人資格的機構和不具有法人資格的機構,內含多個學科或專業。中外合作辦學屬于行政審批事項,審批機關對依法批準設立或舉辦的機構和項目分別頒發“辦學許可證”“項目批準書”。有三點值得強調。一是中外合作辦學的主體是外國教育機構與中國教育機構,缺一不可。二是中外合作辦學重點是“合作”,其核心是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合作雙方必須在辦學條件、教育教學、管理等方面開展實質性合作。三是中外合作辦學的招生對象主要是中國公民。沒有實質性引進教育資源的教育涉外辦學活動,例如一般的校際交流項目、承認特定課程學分、交換生安排、引進外國高校部分課程、國際聯合培養、短期文化體驗項目、海外實習項目、海外遠程教育、外籍人員子女學校、英國高等教育文憑項目、國際通識教育課程項目、國際本科學術互認課程項目等,都不屬于中外合作辦學范疇。
堅持規范為了發展。中外合作辦學事業是我國對外開放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開放的大門不會關上,只會越開越大。加強規范化建設,是為了發展高質量中外合作辦學。規范化建設帶來更高效的教育資源配置,可以促進中外合作辦學層次布局、學科專業布局、區域布局等動態平衡;可以促進中外合作辦學法規政策高效實施;可以提升辦學效率和推動制度完善;可以遏制逐利傾向,激發辦學主體創新創造活力,優化包容開放的發展環境,形成新的發展動力,從而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堅持規范與創新相統一。中外合作辦學規范發展與創新驅動相互聯系、相互統一。一方面,中外合作辦學規范化的顯著特征是標準化、法治化、制度化,需要有統一的行業標準、辦事規程和制度體系,堅持原則性;另一方面,中外合作辦學規范化建設不是墨守成規、故步自封、排斥創新,恰恰相反,規范化建設是與時俱進、發展驅動、實現改革創新和高質量發展。我們必須把規范與創新辯證地統一起來,把原則性與靈活性辯證地統一起來。規范化建設應對接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于打造教育對外開放新高地,服務于雄安新區、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地區和海南自貿區建設,服務于中西部和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服務于“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中外合作辦學區域創新試驗。建議加快研究浙江、廣東、福建、河南、重慶、海南等試點省份“部省聯合審批機制”應對疫情的新舉措,加快出臺粵港澳大灣區合作辦學指導意見,加快研制允許境外大學在海南獨立辦學開創性制度性安排的實施方案;根據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需要,在堅持規范性、原則性的前提下,逐步推進在國家批準設立的特殊經濟區域放寬辦學主體資格條件。
堅持統籌發展與安全。規范發展是安全發展。規范化建設,應明確規則,劃出底線,設置好“紅綠燈”,有效防范化解各類風險挑戰,守住新發展格局的安全底線。中外合作辦學面臨的主要風險有政治安全風險、意識形態風險、學術管理風險、師生流動風險、法律摩擦風險、財務風險等。中外合作辦學者要在申報機構和項目時,做好風險管理預案。應開展風險評估,堅持預防為主;有效管理分歧,進行溝通協調;高效啟動預案,依法化解風險。在簽署合作辦學協議、辦學機構章程時,應充分考慮主要的風險點,對風險發生以及其后果進行法律責任界定。化解政治安全風險要有根本性、兜底性的政策措施,并作為辦學的首要任務加以落實。中外合作辦學的專業設置以及課程、教材、師資引進要加強意識形態風險的科學管控。應牢牢把握中外合作辦學的中方主導權,把安全發展貫穿于中外合作辦學全過程和各環節,在規范化建設中形成高效的監管體系和監管合力。
(作者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中外合作辦學研究分會理事長、廈門大學中外合作辦學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