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渝中職業教育中心由老一輩革命家于1952年創建。學校歷來重視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2011年,學校以市級教育規劃課題“中職學生社團建設與提升學生素質的實踐研究”為依托,針對中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培養中存在的“范疇認識不統一、培養陣地和路徑單一、評價標準缺失”等問題,協同重慶開放大學開展研究和實驗。經過5年研究實踐,探索出了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立德樹人之路,2016年,形成了中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校—社—企”協同培養實施方案。2017年起在上級主管部門的支持下,學校全面實踐這一方案,在辦學改革和人才培養等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問題導向,中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培養模式不健全
(一)對中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范疇認識不統一
一是中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主體特征不突出,二是中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所包含的內容不明確,三是對中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功能認識較片面。
(二)中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培養的陣地和路徑單一
一是培養陣地單一,多數中職學校將社會實踐能力培養陣地等同于學生實習見習的企業;二是培養的形式單一,主要以實習見習和社會服務活動為主;三是社會實踐能力培養與日常教學未融合。
(三)中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評價標準缺失
一是缺乏與中職學校專業對接的評價項目,二是沒有用于社會實踐能力真實場景評價的標準和工具,三是沒有體現對學生終身發展的關注。
靶向施策,創新“校—社—企”協同培養社會實踐能力的路徑
(一)研究構建中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模型
1.初步探索社會實踐能力模型。2011年,依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啟動社會實踐能力培養實驗項目。同年,申報“中職學生社團建設與提升學生素質的實踐研究”市級教育規劃課題。2011年5月,牽頭校、社、企共17家單位組建重慶市渝中區社區教育聯盟,以資源共享、協同發展為準則,共研社會實踐能力模型。2014年,初步研究出中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模型。
2.實踐檢驗社會實踐能力模型。2014年底,申報市級重點課題“中職學校參與社區教育的策略研究”,社區教育聯盟成員單位擴大至26家,與企業共建“雙創”基地4個,與重慶開放大學合作開展社區教育研究,積極開展中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培養的實踐與檢驗,發表相關論文21篇。
3.運用推廣社會實踐能力模型。2017年,學校教學成果“‘校社協同、生民共進’——中職學生‘社會參與’素養培育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獲重慶市教學成果二等獎。2018年,渝中區政府部門在學校掛牌成立渝中區教育學院分院,發表相關論文兩篇,申報相關市級課題3個。
經過研究實踐,學校將社會實踐能力的內涵界定為:學生在校內外直接或間接地了解社會,并利用所學專業知識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實踐能力。基于中職人才培養目標要求,構建了包含社會認同、社會關懷、社會交往、社會學習、社會生產等5個方面的中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模型。
(二)“校—社—企”協同共建社會實踐能力培養陣地
從“校—社—企”各方利益需求出發,整合各方資源,構建了三方聯動的社會實踐能力培養陣地,實現資源共享、多方共贏的育人格局。
1.學校融入社區,建立社區實踐基地。2011年,學校牽頭建立由街道、社區、市養老服務業促進會等17家單位組成的“校—社教育聯盟”,在社區先后建立13個社區實踐基地,制定了《重慶市渝中區社區教育聯盟章程》《重慶市渝中區社區教育聯盟管理辦法》《學生社區服務手冊》等10余個制度文本,進一步規范社區實踐過程。
2.社區聯手學校,共建社區教育學院(分院)。區政府部門在學校設立社區教育學院分院,學校根據專業開設情況提供培訓項目,并提供場地、設備和師資資源,社區組織居民、務工人員、退役軍人等到學院接受生活技能、文化素養、職業技術、醫療保健等方面的培訓,學校根據各專業特點,組織學生參與培訓,并擔任“助教”“助管”,為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培養拓展了校內空間。
3.校企互融互通,打造創新創業基地。學校與丫丫田教育、絲域美發、水之語美容會所、科馬汽車美容公司、鄧鴻吉創意發明學院等企業合作,共建幼師咖啡學院、絲域學院、水之語美容基地、科馬汽車美容基地、鄧鴻吉創意發明基地等16個“雙創”基地,校企共同開展對學生的創新創業培訓。
(三)探索中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四課四進”培養路徑
從培養學生的家庭生活能力、社會生活能力和社會生產能力的目標出發,按照“認知—鍛煉—應用—內化”的實踐能力培養邏輯,結合學校人才培養“進課堂—進社團—進社區—進企業”的路徑,探索了“四課四進”的社會實踐能力培養路徑。
1.第一課堂:課程學習“認知”實踐能力。主要通過公共基礎課程模塊和專業技能模塊課程的課堂學習,幫助學生建立起社會生活能力、家庭生活能力、社會生產能力的基礎知識,通過開展專業思想教育、愛心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大師名師進校園、創新創業講座等16項活動,培養對社會實踐能力的認知。
2.第二課堂:社團活動“鍛煉”實踐能力。以學校開設的社團活動為載體,以社團為陣地,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的專業和自身的興趣愛好選擇社團,參與社團開展的大師進校園、節用惜福、禮儀接待、社團活動、專業技能展示等15項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鍛煉,在鍛煉中發現問題,彌補自身不足,拓展知識,提升能力。
3.第三課堂:社區服務“應用”實踐能力。依托社區實踐基地、社區教育學院,讓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在真實場景中進行應用,通過開展民族記憶、生態保護、溝通技巧、扮靚社區、海潮志愿者服務等7項主題活動,讓學生走進小區,為居民開展服務和相關技能培訓。每年,學生進社區達3000人次,服務對象2000余人次。
4.第四課堂:企業實習“內化”實踐能力。借助企業實踐基地、“雙創”基地、雙主體專業學院的資源,開展職業生涯教育、珍愛生命教育、拜師禮、企業實踐活動、“雙創”沙龍等8項課程和主題活動,使各種知識和技能內化為實踐能力。近5年來,組織“雙創”沙龍80次,開展創意發明講座90次,組織師生參加專利申報30個,參加國際國內創意發明展3次。
(四)構建“多維立體”中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評價體系
根據中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路徑,以促進綜合素養提升和終身發展為目的,將實踐能力評價融入課程評價,建立了校、社、企多方協同的評價體系。
1.開發真實場景評價標準。圍繞社會實踐五大能力,在原有課程評價基礎上,根據7個專業大類,增加了38個真實場景評價項目,開發了包含7個維度、24個評價指標的評價工具量表,形成了社會實踐能力評價標準。
2.建設社會實踐能力積分銀行。校、社、企三方協同,依托社區學院學分銀行平臺,建設社會實踐能力積分銀行,建立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個人成長檔案袋,將學生社會實踐的過程性評價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完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實現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可積累、可轉化、可追溯。
3.評價的結果運用。在校期間學生社會實踐能力考核結果被納入學生個人獎學金、助學金、評優評先推薦,就業優先推薦和畢業操行鑒定。畢業以后,將評價作為學生終身發展追蹤的依據,為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提供依據。
以生為本,不斷提升中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
(一)創造性地構建了首個中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模型
突出中職學生特點,構建了包含社會認同、社會關懷、社會交往、社會學習、社會生產等5個方面的中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模型。體現了育人為本,促進全面發展的思想,實現了科學文化與思想修養的統一、書本知識與社會實踐的統一、自身價值與人民利益的統一、遠大理想與艱苦奮斗的統一、生存生活與生產創造的統一。
(二)創新了社會實踐能力的校—社—企協同培養、融合發展機制
基于協同理論,組建了校—社—企教育聯盟,搭建三方協同培育陣地,通過資源整合,探索社會實踐能力模型,開發相應課程和資源,推進實踐活動落實,完成了中職學校建設與育人主體從單一到協同的轉型,實現了中職學校人才培養與社區建設融合發展的機制轉換。
(三)創新了基于真實場景的全過程評價
破除傳統的校內考核方式,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中基于真實的服務項目創建真實的評價場景,在評價學生技能水平的同時,真實評估學生實踐運用能力,實現從學習到運用的實時評價,實現學生從“在校生”向一個完整的職業人、社會人的轉化。
成效凸顯,全面提升中職人才培養質量和水平
實踐證明,本成果構建的中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培養模型,體現了中職學校的人才培養特點,有助于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校—社—企”三方聯動的社會實踐能力培養陣地,“四課四進”的培養模式,有效解決了培養主體和路徑單一的問題;構建的“多維立體”中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評價體系助推了學生的終身發展。
成果研究和實踐以來,學生綜合素養得到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認可,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得到增強。10人次獲國家津貼、全國技術能手、全國優秀學生干部等國家榮譽和獎勵,168人次獲重慶市五一勞動獎章、巴渝工匠、重慶市優秀共青團員等市級榮譽和獎勵。
在2021年波蘭國際創意發明展上,重慶市渝中職業教育中心師生的作品獲得金獎兩項、銀獎一項。學生譚瑞的作品《一種橋梁防墜裝置》參加重慶市2021年中國智能產業博覽會獲得“優秀獎”。
學校特色發展成果不斷顯現,先后32次獲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國紅十字模范校、全國文明風采大賽優秀組織獎、第五屆全國紅十字應急救護大賽獎、重慶市老年教育特色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十年突出成就獎、重慶市社區學校示范建設單位等國家、省級榮譽和獎勵。學校辦學成績獲得同行院校高度認可,國內外先后有130余所兄弟院校來校考察學習,對外宣講交流60次。
(楊瓊霞 王成麟 余臘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