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學組建于2000年,是湖北省和國家水利部門共建高校、“國內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也是一所辦學實力較強的綜合性大學。學校堅持立德樹人,以“高素質、強能力、應用型”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為導向,著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堅持開放辦學。近年來,學校加強新時代美育工作,力促將藝術課程這一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融入社區,嘗試以美育提高社區居民的人文素養,豐富群眾精神生活。社區美育是現代美育的重要類型之一,起源于西方,于上世紀90年代在國內開始興起,社區美育的主旨是讓群眾積極參與社區藝術活動從而獲得自我認同感,共同維護具有文化傳承和創意的社區環境。
美化社區公共空間環境
社區公共空間是社區形象的直接展現,將藝術課程相關內容融入社區公共空間形象,可讓居民在具體、直觀和易于接受的形式下感受美,提高審美品位、培養審美力。2017年10月,三峽大學藝術學院到艾家村社區開展“喜迎黨的十九大文藝送到家”活動,教師將書法和繪畫作品贈送給村委會,用于環境美化和建設社區文化,并與居民們現場交流書畫創作,為老人書寫福字和吉祥對聯,讓居民沉浸在藝術環境中感受美、認識美、欣賞美,以形象教育和喜聞樂見的方式鼓勵群眾美化社區文化環境,使居民獲得審美實踐,從而開發居民的智力和技能,幫助社區居民獲得積極向上的意趣。
建立社區審美互動關系
高校藝術課程融入社區美育實踐,可以積極發掘社區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并提供輔助服務。2019年秋季,三峽大學藝術學院學生“線條與色彩”主題作品展在伍家崗書城開幕,志愿者在展覽現場向市民講解創作背景及理念,同時也為周邊的社區居民普及藝術基礎知識,獲得了好評。由此,藝術學院與新華書店宜昌分公司達成了長期加強展覽、文創設計等合作共識,并繼續以教學研究項目為抓手,深入社區開展美育實踐和服務活動,以美育滋養群眾的精神生活,激勵社區居民學習藝術,激發其對美的追求和渴望,從而逐漸提高社區美育質量。這項工作的開展有利于形成積極樂觀、文明健康的社區居民協作氛圍,從而形成社區凝聚力。
豐富社區文化生活內容
藝術課程與社區群眾的文化生活具有緊密的聯系,是社區群眾開展業余文化的天然交流平臺,文化藝術中的文學、音樂與舞蹈、戲劇、美術與書法、設計等門類都可以開展相應的課程教學,并為社區文化生活提供源源不斷的素材。2020年春季開學初,在嚴峻的抗疫形勢下,三峽大學以靈活的授課模式展開線上教學。藝術學院“素描”課程,要求學生觀察并描繪身邊社區的抗疫見聞,并記錄創作靈感與思路,課后,許多優秀作品在多個平臺和社區展出,引發了社會共鳴,獲得了熱烈反響。“素描”課程既實現了“課程思政”要求,亦是美育在社區實踐的實時推動。見微知著,藝術課程融入社區美育能夠以易懂的方式引發居民們的情感共鳴,讓群眾在社區美育的普及與實踐中深化對文化生活的理解,使社會美育的實現更加便捷。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017年1月,《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印發,三峽大學據此開始探索藝術設計課程的融入方向。2021年5月,學校在穿心店村的黨員群眾服務中心,以主題黨課為契機,推動黨史學習教育、鄉村振興、稅法宣傳“三個融合”活動。在此期間,藝術學院師生結合穿心店村的環境與人文特色,以美麗鄉村建設規劃為目標,完成藝術振興鄉村設計作品兩項,作品既有助于社區群眾從細微處關照自身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平衡,也有助于群眾深入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帶來的自信和精神力量。
美育是全社會共同的事業,藝術課程是美育實現的主要途徑,是以發展審美能力為目標的美育任務,是在社區中具備多元化教學方式的美育實踐,是社會情感教育、人格素質教育和弘揚中華美育精神的基本載體。通過藝術課程的融入,將源于生活的美好事物回饋社區基層群眾,能夠更加激勵社區居民的藝術學習,從而使藝術課程互動和居民社群等日益活躍,提高美育實踐的頻次,提升美育活動的質量,進而促進藝術課程在社區美育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徐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