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剩余,指的是消費者愿意為一定數量的商品支付的最高價格,與這些商品的實際市場價格之間的差額。
消費者剩余也就是商家給消費者的部分利潤。
產生原因:
一是消費者根據對特定產品或服務的邊際效用的評價愿意支付的價格,往往高于其實際支付的市場價格,這是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的,二是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第一,消費者剩余下降,價格上漲,反之,消費者剩余上漲,價格下跌;
第二,如果需求曲線平坦,消費者剩余為0。
消費者剩余如何計算?
消費者剩余=買方愿意支付的最高價格-買方支付的實際價格
生產者剩余=賣方收入-賣方實際成本
總剩余=買方愿意支付的最高價格-賣方的實際成本=消費者剩余+生產者剩余
哪些因素會對消費者剩余產生影響?
1、壟斷的影響
根據西方經濟學,壟斷導致資源浪費、產量減少和技術效率低下。壟斷不僅將消費者剩余轉移到生產者剩余,還涉及制造成本并試圖阻止這種轉移。處于壟斷地位的企業作為謀求壟斷利潤的組織,必然會導致價格上漲、產量降低,減少消費者剩余,造成社會損失。
2、政府管制的影響
一般政府管制目標都是維護公共利益的,但在實踐中往往會偏離這一目標。這主要是因為多方力量博弈的結果都是每一項監管措施。
3、尋租的影響
尋租與消費者剩余之間存在內在聯系。這部分剩余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消費者剩余,一部分是生產者剩余。
4、稅收的影響
不合理的稅制會導致消費者剩余減少。超額負擔是西方金融理論中最古老的問題之一。
5、國際貿易和關稅的影響
一個國家可能不會真正從貿易中受益。人們普遍認為,國際貿易可以增加商品和服務的選擇性,促進競爭,從而使消費者受益。
6、產權制度的影響
產權制度對消費者剩余有影響。有人認為,公有產權在資源配置上一定是無效的,沒有理由認為相對于私有產權。一般情況下,私有產權的效率往往會侵蝕如勞動者剩余或消費者剩余等其他剩余資源,但主要表現為所有者剩余的最大化。
凡本網注明"來源:教育月報 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教育月報,轉載請注明"來源教育月報“。
凡本網注明 "來源:XXX(非教育月報)" 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