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供應量是什么?貨幣供應量調控機制有哪些?
2023-05-12 13:37:33 | 來源:深圳信息港 | 編輯: |
2023-05-12 13:37:33 | 來源:深圳信息港 | 編輯: |
貨幣供應量是什么?
貨幣供應量(money supply;supply of money)亦稱貨幣存量、貨幣供應,指某一時點流通中的現金量和存款量之和。貨幣供應量是各國中央銀行編制和公布的主要經濟統計指標之一。現在中國的貨幣供應量統計是以天為基本單位,所謂的某年某月某日的貨幣量實際上是吞吐貨幣的銀行每日營業結束之際那個時點上的數量。在這個基礎上,月貨幣量如果指的是月平均量,計算的細一些,可以是全月每天貨幣量的平均。粗一些,可以是月初、月末兩個貨幣存量數的平均。同樣,年的平均貨幣量計算亦是如此。對有些問題的分析,也可用月末、季末、年末貨幣余額這樣的數字。貨幣供應量的現實水平是一國貨幣政策調節的對象。預測貨幣供應量的增長、變動情況則是一國制定貨幣政策的依據。由于各國經濟、金融發展和現實情況不同,以及經濟學家對貨幣定義解釋不同,各國中央銀行公布的貨幣供應量指標也不盡相同。有狹義貨幣供應量(流通中的現金和商業銀行活期存款的總和)和廣義貨幣供應量(狹義貨幣供應量再加商業銀行定期存款的總和)之分。
貨幣供應量調控機制有哪些?
中央銀行對貨幣供應量的調控機制,也稱中央銀行金融宏觀調控機制,它是指中央銀行為控制貨幣供應量和其他宏觀金融變數而掌握的各種貨幣政策工具,并通過貨幣政策工具作用于貨幣政策中介指標,然后再通過貨幣政策中介指標的達到其政策目標和各種重任的完整體系。
無論哪一個國家采取何種社會制度和何種經濟管理體制,盡管各國中央銀行調控力度和廣度有異,但就其調控體系的一般模式而言,有其明顯的共性,可用圖示。
但必須指出,就這個一般模式而言,還不能區分不同類型中央銀行金融宏觀調控模式的具體內容和不同特點,甚至同一個國家在不同時期也不一定采用相同模式。從大類上劃分,可分為直接型、間接型和混合型三種類型。
直接型
當一個國家對宏觀經濟采取直接管理體制時,中央銀行金融宏觀調控就只能是運用指標管理和行政命令的調控形式,通過強制性的指令性計劃和行政手段來直接控制現金流通量和銀行系統的貸款總量,以此來實現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前蘇聯、東歐一些國家以及我國在1979 年以前均采用過計劃指標控制這種模式。
所有社會主義國家在經濟體制改革以前都采取過這種模式。實踐證明,這種模式是與高度集中型經濟模式下以實物管理為主的直接控制的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在這種體制下,中央銀行在全國金融體系中處于主導地位,由此各家專業銀行和其他非銀行的金融機構對中央銀行有很強的依附性。在此情況下運用指令性計劃和行政手段來控制貨幣供給量,在通常情況下都是可以收到預期效果的。因為指令性計劃一旦制定,中央銀行就運用行政手段來強制地貫徹執行。所以,只要中央銀行不突破計劃,不增撥信貸資金,不迫加貨幣發行,那么,全國的貨幣供應量就不會突破預定的指標。但是,隨著經濟體制由計劃型向市場型轉軌的當今世界,這種直接型調控模式暴露的缺點越來越明顯,它不利于充分維護廣大基層銀行的自主權和廣大職工的積極性;不利于充分發揮信貸、利率杠桿有效調節經濟的作用;因為管理辦法僵死,時而會造成經濟的波動和決策的失誤,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又容易出現“一刀切”、“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等弊病。
間接型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從20 世紀50 年代開始大多采用這種模式。依據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客觀要求,經濟運行主要由直接控制向間接控制過渡已是歷史的必然。
間接型調控的特點是:它所依存的經濟體制是一種發達的市場經濟體制;必須有一個相當規模和發育健全的金融市場;中央銀行在運用經濟手段進行宏觀調控的同時,并不排除在特殊情況下利用行政手段進行直接控制的可能性;比較好地尊重微觀金融主體的自主權;較好地起到抑制經濟波動的緩沖作用。
過渡型
過渡型調控模式一般指由直接型向間接型過渡的模式。發展中國家一般采用這種模式。有些雖采用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但因其商品經濟發展水平低,金融市場不發達,加上財政、外匯赤字和嚴重的通貨膨脹等,還有必要對經濟采取一些直接控制手段。
我國經濟管理體制已從傳統的直接管理體制過渡到直接管理與間接管理相結合的雙重管理體制。對于國民經濟的運行,國家既運用經濟手段,也運用計劃行政手段。特別在宏觀失控的情況下,采用一些直接控制手段會收到較快的成效。但從長遠觀點看,依據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要求,中央銀行采用間接型金融宏觀調控模式已是必然趨勢。由此,中央銀行對貨幣供應量的調控在宏觀經濟平衡中的重要作用也將愈來愈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