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貨幣供應量判斷股市走勢?
資金是水、股市是船,水漲方能船高。中國股市的走勢和貨幣供應量增速的走勢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了解貨幣政策及貨幣供應量的變化趨勢對于股市大方向的判斷很有益處。
資金主要可以分為兩個層次,即基礎貨幣和貨幣供應量。基礎貨幣是一切資金的根源,簡單說就是從中央銀行發行出來的貨幣———基礎貨幣,通過銀行貸款等機制在市場中流動,就形成了貨幣供應量。在中國貨幣供應量有以下幾種,其中,M0指流通中的現金,狹義貨幣供應量(M1)主要包括M0和企業活期存款,廣義貨幣供應量(M2)主要包括M1和企業定期存款及居民存款。
從傳導機制來看,央行的貨幣政策決定了信貸投放規模,金融機構貸款又傳導至廣義貨幣供應量M2,M2的變化又影響狹義貨幣供應量M1的走勢。一般而言,貸款同比增速領先M2同比增速,M2同比增速又領先于M1同比增速。
中國股市受資金面因素影響很大,股市走勢和貨幣供應量變化呈現明顯的正相關性。從貨幣供應量的角度,和上證指數走勢關系最為重要的指標有以下兩個,即M1同比變化、M1與M2同比變化之差。和M2相比,M1代表的是市場中更為活躍的資金,其變化和股市更為相關。
數據顯示,1996年以來,M1同比增速和上證指數走勢相關系數為0.5,兩者變動趨勢大體一致,且M1拐點常常領先于股指。作為宏觀經濟的重要指標,M1的變化具有周期性和區間波動的特點。
從周期性看,M1同比增速變化通常為3至4年一個周期。股市波動較為頻繁,M1變動的規律性以及和股指的相關性有助于我們把握市場趨勢。除了直接利用M1,M1和M2增速之差和股指正相關性也非常明顯。
貨幣供應與價格水平之間的關系
貨幣供應與價格水平之間的關系在于一個經濟體中流通貨幣對總體價格水平的直接影響。這主要是因為貨幣富裕會導致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增加,而貨幣缺乏會有相反的影響。在經濟術語中,貨幣數量理論對這種影響的解釋表明貨幣供應量對價格水平有直接影響。
觀察這兩者之間關系的一個簡單方法是考慮消費者只在有錢購買時消費這一事實。這就是說,當經濟體中有大量貨幣時,人們就有更多錢消費。這會增加需求并導致價格水平相應提高。流動性過剩會造成一種大量現金爭奪有限供應商品的狀況。這會導致貨幣逐漸貶值,從而造成價格上漲。
經濟學家把貨幣供應與價格水平的關系視作一個衡量經濟狀況好壞的指標。在總體價格上升時,其中一個首要原因是消費者太容易得到錢造成的需求過度。政府對這種情況的反應通常是引入貨幣或財政政策限制消費者獲得資金的容易度,其中包括銀行貸款和不同的信用貸款等。而提高利息就是這樣一種政府常用的限制措施。
這種限制影響進一步闡明了貨幣供應與價格水平之間的關系,因為這一措施通常會迫使價格水平下降。在一國的中央銀行提高利息時,消費者會發現獲得資金成本過高或限制條件苛刻,其它銀行也會收緊貸款政策對利息提高做出回應。在獲得資金不容易的情況下,消費者的花費習慣會變的保守,并因此而造成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下降。需求減少的結果就是商品和服務價格隨之下降。